编者按:2015年11月9日上午,美国心脏协会(AHA)2015科学年会的第2场最新临床试验(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s,LBCT)专题在AHA前主席、美国拉什大学医学院Kim A Williams教授和北卡罗来纳大学Sidney Smith教授共同主持下,5项预防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呈现于此。
受体部分激动剂用于ACS住院患者戒烟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目前,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住院的吸烟者出院后仅有不足1/3戒烟。加拿大麦吉尔大学Jewish总医院Mark J Eisenberg教授报告的一项研究旨在评估院内应用伐尼克兰能否使ACS患者有效戒烟。
这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从美国及加拿大入选302例因ACS住院的吸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伐尼克兰组(1.0 mg bid)或安慰剂组,干预12周。所有患者在研究期间均接受了低强度辅导。研究主要终点是24周时通过7天回忆和生化评估验证的时点戒烟率。
结果显示,受试者以男性为主(75.2%),ACS发病时平均年龄55.0±9.3岁,平均吸烟年数为35.9±11.6年,平均吸烟量为21.4±10.6支/天。尼古丁依赖自评量表评分为0~10分,其中80.4%的患者评分≥4分,对尼古丁存在中到重度依赖。此外,表现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NSTEMI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6.0%、37.8%和6.3%。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伐尼克兰组患者的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吸烟状况及临床特征均无显著差异。24周时,与对照组相比,伐尼克兰组有更多患者戒烟或吸烟量减少,表现为主要研究终点时点戒烟率及持续戒烟率均更高(47.3% vs. 32.5%和35.8% vs. 25.8%),更多患者吸烟量减少≥50%(67.4% vs. 55.6%)。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停药30天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严重不良事件:11.3% vs. 11.3%,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4.0% vs. 4.6%)。
结论认为,在患者发生ACS后住院期间开始应用伐尼克兰可帮助其有效戒烟。
基于同伴的综合生活干预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CVD)防治应从干预和改变其危险因素开始。同伴支持已被证实是防治慢性疾病行之有效的一种策略。但目前尚缺乏评估该策略对改变整体心血管危险因素有效性的随机试验。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Valentin Fuster教授报告的这项研究假设同伴支持策略有助于改善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的健康行为。
研究入选543例至少合并1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5~50岁成人,其中,合并高血压、超重、吸烟或体力活动不足者分别有20%、82%、31%和81%。将受试者以1:1比例随机分至基于同伴支持的干预组(IG组,n=277)和自我管理对照组(CG组,n=266),干预12个月。IG组中,由同伴选出的负责人每月组织举办1次会议,针对情绪、饮食及锻炼问题进行同伴支持。研究主要终点是与血压、运动、体重、营养及烟草相关的综合评分——BEWAT评分的平均变化。采用多层次模型以直辖市作为聚类变量评估两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显示(图1),受试者平均年龄42±6岁,女性占71%,基线平均BEWAT评分为8.42±2.35分。干预1年后,与CG组相比,IG组受试者的平均BEWAT评分明显更高(8.84 vs. 8.17,P=0.02);此外,与CG组相比,IG组BEWAT评分增幅更高(P=0.02),且BEWAT评分所涉及各组分的平均改善均更显著,尤以对戒烟的影响最显著。
研究者总结,同伴小组干预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有益作用,可显著改善总体危险因素评分,尤以对戒烟的帮助更大。为了确定同伴小组支持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长期改善作用,研究者还将作进一步随访评估。
图1. 研究主要结果
采用移动健康干预比较连续与序贯饮食及体力活动改变
鉴于不健康行为经常并存,“做出更好选择1”研究旨在确定增加健康或减少不健康饮食及体力活动的行为能否最大限度改变4种危险行为(水果/蔬菜摄入量较低、饱和脂肪摄入量较高、中等及剧烈体力活动较少及屏幕时间较长)人群的总体健康生活方式。其结果发现,增加水果/蔬菜摄入量、减少久坐不动时间均有助于减少饱和脂肪摄入,但并未增加体力活动水平。
美国西北大学Bonnie Spring报告的“做出更好选择2”研究假设与同时进行运动和饮食干预相比,在饮食干预基础上序贯进行体力活动相关训练能为高危人群带来最大化的健康行为改变。
研究共入选212例成人,将其随机分为3组(饮食运动同时干预组、饮食运动序贯干预组及对照组),均采用智能手机APP、无线加速计及远程辅导3种不同方法进行干预。其中,饮食运动同时干预组在增加体力活动水平的同时,改变水果/蔬菜摄入量和久坐不动时间;饮食运动序贯干预组则先增加水果/蔬菜摄入量、减少久坐不动时间,再进行体力活动;对照组则仅改善压力及睡眠。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作意向治疗分析以评估与基线相比随访6~9个月期间受试者的行为改变。
结果显示,随访9个月时的失访率为16%,各组间无差异。随访6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两个干预组受试者每天的中等到剧烈体力活动显著增加。随访9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饮食运动同时干预组及饮食运动序贯干预组的每日水果/蔬菜摄入量均显著增加,屏幕时间及饱和脂肪摄入量明显减少。
因此,不论体力活动干预与其他饮食行为干预的实施顺序如何,整合了智能技术及远程辅导的移动健康干预均可持续改善多种饮食及生活方式行为。
揭示冠心病遗传风险对LDL-C水平的影响
目前尚不清楚知晓冠心病遗传风险是否影响健康相关结局。梅奥诊所Iftikhar J Kullo报告的心肌梗死基因(MI-GENES)研究旨在观察揭示冠心病遗传风险评估能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该随机临床试验共入选203例45~65岁未接受他汀治疗的冠心病中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根据传统危险因素(CRS)及CRS+遗传风险评分(GRS)预测其10年冠心病风险。此外,根据GRS评分进一步将CRS+GRS组受试者分为GRS风险高危组与中低危组。在揭示受试者冠心病风险后,对随访6个月时各组受试者的主要终点LDL-C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次要终点包括膳食脂肪摄入、体力活动、焦虑水平及他汀使用。
结果发现,受试者平均年龄59.4±5岁,男性占49%,平均10年冠心病风险为8.5%±4.1%。CRS组与CRS+GRS组分别有100例和103例受试者。研究结束时,与CRS组相比,CRS+GRS组受试者的LDL-C水平更低(P=0.04)。进一步分析发现,与CRS组相比,CRS+GRS高危组受试者的LDL-C显著降低(P=0.02),CRS+GRS中低危组受试者的LDL-C则无明显差异(P=0.18)。此外,与CRS组相比,CRS+GRS组受试者的他汀使用率更高(39% vs. 22%,P<0.01);但膳食脂肪摄入量、体力活动水平及焦虑水平无明显差异。
结论指出,根据CRS和GRS评估的冠心病风险比仅根据CRS评估可更显著降低LDL-C水平。
Empagliflozin对心血管高危T2DM患者心血管结局的影响
伴有心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力衰竭(心衰)住院及过早死亡的风险非常高。但是,目前降糖治疗对心血管结局的长期作用一直饱受争议。近期报道的EMPA-REG OUTCOME研究于2010年9月~2013年4月从42个国家590家中心入选7028例合并明显CVD的T2DM患者,将其随机分为SGLT-2抑制剂empagliflozin 10 mg组、empagliflozin 25 mg组和安慰剂组。最终7020例患者被纳入主要分析中。
基线时,受试者平均HbA1c为8.1%,平均体重指数为30.6 kg/m2,男性占71.5%,99.2%既往有CVD病史。受试者中基于循证的心血管治疗如他汀、RAS阻断剂及阿司匹林等的应用率非常高。研究中所有心血管事件均由独立盲态专家委员会进行裁定。共约97%的受试者完成了研究。
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将10 mg与25 mg empagliflozin作汇集分析,与安慰剂相比,empagliflozin(10 mg与25 mg)在改善主要终点(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及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方面具有优效性(HR=0.86,95%CI:0.74~0.99,P=0.0382),这主要归因于其使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降低38%。此外,与安慰剂相比,empagliflozin还可分别使心衰住院及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35%(P=0.0017)和32%(P<0.0001)。
本次大会上,耶鲁大学医学院Silvio E Inzucchi教授报告了empagliflozin对心衰死亡率及住院率、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再住院的数据。此外,研究者还介绍了在试验入组前伴或不伴心衰病史患者的基线特征及后续结局,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关empagliflozin对高危T2DM患者心血管获益方面的更多信息。